晉文化典故

師直為壯
作者:   發(fā)布時間:2020-11-04    瀏覽:

  [典源]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子犯曰:“師直為壯,曲為老。豈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避)之,所以報也。背惠食言,以亢其讎,我曲楚直,其眾素飽,不可謂老。我退而楚還,我將何求?若其不還,君退臣犯,曲在彼矣。”

  [典義]  “師直為壯”,其原意是:“出師有理,則氣壯;無理則士氣不振而疲憊。我們退避三舍,假如楚軍還不退兵,那么我們就理直氣壯了。”后人遂以“師直(有理)為壯”,比喻為正義而戰(zhàn),故士氣旺盛。再后,又演繹出“師出有名”的成語來。

  [典實]  “師直為壯”,是晉楚城濮戰(zhàn)役引發(fā)的又一典故。這一典故是與“兵不厭詐”、“退避三舍”之典相聯(lián)系的典故之一。而這些典故,又均出自足智多謀的晉賢臣子犯之口。是通過與晉文公、晉眾大夫?qū)υ挾a(chǎn)生的。其典之由來,大體是這樣的:

  晉文公四年,晉軍與楚軍在衛(wèi)地相遇。晉中軍元帥先軫,一碰上楚軍就決定開戰(zhàn)。子犯說:“不妥。當初主公在楚王面前說過,要是兩國中原治兵,晉國情愿退避三舍。這是關系到主公的信用問題,決不可失信。”大多數(shù)將士不同意這種說法,說:“這怎么能行,豈有君避臣的道理,哪能讓晉國國君在楚國臣下面前退避?”子犯據(jù)理辯駁說:“咱們不能忘了當初楚王給主公及咱們的禮遇和好處。退避三舍是向楚王表示致意,哪兒是向成得臣退避呢?再說,要是咱們撤軍,他們也撤軍;咱們后退,他們也后退,兩國就容易講和了,就握手言歡了。那不是更好嗎?要是咱們撤軍,他們不撤軍;咱們后退,他們不后退,那就是他們的不是了。咱們有理,他們沒理,咱們的將士個個理直氣壯,他們的將士還是自高自大,兩國真打起仗來,對咱們是有百利而無一害,而對他們卻大為不利了!”大伙聽了子犯這一席話才不言聲了。晉文公頒布命令:“退避三舍”,晉軍一連退了九十里,直退到了衛(wèi)地城濮才安營扎寨,準備與楚軍交鋒。這時候,秦國、宋國、齊國的援軍也先后趕到了,與晉軍會合,匯成一支諸侯聯(lián)軍。

  果真不出子犯所料。楚國將士對晉國的退避,不知是禮讓,更不知是誘敵深入、聚而殲之。因此,一味地高興,一味地糊涂,他們以為晉軍將士怕他們,不敢與他們交戰(zhàn)。再加上晉中軍元帥先軫故意打敗仗,故意后撤,故意亂不成軍,這就更加促成了楚軍元帥成得臣的狂妄和楚軍將士們的驕傲自滿。他們以為晉軍不堪一擊,對晉國后撤的兵馬,窮追不舍,追入了晉國的伏擊圈。他們沒料到,一聲戰(zhàn)鼓響,晉軍從四面八方殺了上來,一下子把楚軍截成了幾段,首尾不能相連,三軍不能相顧,陷入了重圍。曾經(jīng)不可一世的、赫赫有名的楚國猛將成得臣,也沒有逃脫了身敗名裂的可悲下場。還是晉文公講義氣,頒布軍令要大力士魏犨,為楚國將士閃開一條去路,放他們生還楚國去了。

  遂后,孔夫子知道晉文公在城濮戰(zhàn)役中和城濮戰(zhàn)役勝利后的所作所為之后,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說:“臨難用詐,足以卻敵。反而尊賢,足以報德。文公雖不終始,足以霸矣。賞重則民移之。民移之則成焉。成乎詐,其成毀,其勝敗,天下勝者眾矣,而霸者乃王,文公處其一,知勝之所成也,勝而不知之所成,與無勝同。”

上一篇:竭澤而漁
下一篇:退避三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