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董鄉(xiāng)

南屬寺
作者:   發(fā)布時間:2019-04-25    瀏覽:
  南屬寺(nanshusi)
  南屬寺,位于縣城東南15公里。地理坐標為北緯35°36′,東經(jīng)111°35′。東與絳縣界毗連,西為義門村域,南鄰黑河,北接北屬寺,與曲絳公路相連。村居北董臺地東麓,東高西低,多溝壑梯田。由平樂揚水工程管理處供農(nóng)田用水。
  南屬寺,因隸屬關系和方位而得名。古時,此地建有普濟寺。土地為寺中所有,居民是寺中的佃農(nóng),為耕種方便和居住安全遂分別建村于寺的周圍,故名屬寺。后為村名辨別確切,分稱南、北、中三個屬寺。歷經(jīng)滄桑普濟寺和中屬寺已湮沒,僅存南、北兩屬寺了。
  該村,明屬富貴鄉(xiāng)北房西里。清為頭鄉(xiāng),里治不變。民國7年(1918),屬二區(qū)。民國26年(1937),屬義門編村。1953年,屬東閆鄉(xiāng)轄。1956年,成立紅光高級農(nóng)業(yè)合作社,屬營里鄉(xiāng)(后改稱北董鄉(xiāng))。1958年,屬東風人民公社。1959年,屬北董公社,紅光管理區(qū)。1961年,設南屬寺大隊。1984年,改稱南屬寺村民委員會,隸屬北董鄉(xiāng)。
南屬寺,古今都是縣內(nèi)通往絳縣、垣曲等地的要道。村西北的臥龍溝,架有普濟橋,俗稱通金橋,橋旁有碑記其事。直到曲橫公路通車,此路行人(車)減少,但仍為田間道路。
  該村建址歷史久遠,清乾隆八年(1743),修建關帝廟道路時,豎有碑,今存。
  本村城西500米處,建有寨堡,地勢險要,寨城北、西、南三面為懸崖絕壁,城東南角開城門,城東面有40米寬的護城河,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是古時候人們在戰(zhàn)爭年代避難的場所。
  普濟寺建筑規(guī)模宏大,僧侶眾多,香火鼎盛,寺中長老臥云德高望重,是遠近聞名的高僧,他擅長字畫書法,名望極高。時人為有其字畫為榮。相傳皇帝將南屬寺、中屬寺、北屬寺3個村封為其領地。村民租地種植,賦稅交于寺院。時至今日,和尚墓遺址、碑文尚有殘存,臥云的墨跡尚有民間保存的一幅木刻楹聯(lián),其聯(lián)曰:“伊周衰業(yè)山中養(yǎng),孔孟文章心上求。”
  南屬寺村古跡遺存較豐。昔日村中廟宇林立,東西門外有對廟,行行街道亦有對廟、石牌坊、木牌坊各一,其中有關帝廟、老君廟、娘娘廟20多處。民國末年,縣政府決定在該村設置集市。當時各行各業(yè)先后成立,雜貨、京貨、副食、煙酒、花店、米店應有盡有,紅極一時,現(xiàn)在仍有個別遺跡。隨著歲月的流逝,昔日宏偉的建筑早已不在,留下的只有老人們的傳說和年輕人的迷茫。
上一篇:吉莊
下一篇:北屬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