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禮俗

九、葬后
作者:楊浩有   發(fā)布時間:2019-06-21    瀏覽:
  這是子女們對去世的老人保持長久緬懷、悼念的儀式,一般有服山、過七、五十日祭、百日祭、周年祭等。
  1、服山。服山儀式,過去一般都是在殯葬后的第二天早上進行。在鼓樂隊的伴奏下,孝子們依舊披麻戴孝,手提哭喪棒,主孝子打著引魂幡,帶上一罐面湯,到墳上祭奠。祭奠時要燒香、叩頭、點燒冥品,然后繞墳三匝,將面湯徐徐倒完,再將引魂幡和麻棍子一起插到墳頭上,儀式進行完后啼哭回家。
  在這一儀式中打引魂幡是有講究的。在第一天的欞柩出殯時,主孝子要打兩面引魂幡。一面寫著“寶幡招引顯考 X 府君,諱 XX(或者顯妣 X 太君 X 孺人)形歸窀穸”,另一面寫著“寶幡招引顯考 X 府君,諱 XX(或顯妣 X 太君 X 孺人)神返室堂”。其中“形歸窀穸”的那面要于當天死者下葬后插在墳頭上,而寫有“神返室堂”的那一面要于當天拿回家,放在祖先供桌一側,在第二天早上服山時再將其插上墳頭。
  這一做法的意思是說,人活著都有三魂六魄,死后有一魂兩魄隨形體進入陰曹地府,又有一魂兩魄要升入天堂,而另外一魂兩魄將永遠留在家中,與親人們長相廝守,永不分離。殯葬當天,孝子用“形歸窀穸”的寶幡招引死者形體和一魂兩魄歸入地府,而將“神返室堂”的寶幡扛回家中,就是要招引死者的另外兩魂四魄返回家中,其中一魂兩魄會懸于祖先神位之列,而另外的一魂兩魄會在第二天孝子服山時,隨寶幡的招引升入天堂。
  人們相信,這樣的講究闡明一個道理,那就是:人雖死去,但其精神永存,靈魂不滅,骨肉親情永遠連綿不斷。也包含著人們對死者長久緬懷、永志不忘的情意。
  2、過七 也叫“做七”。是從死者喪日算起,每過七天稱為“一七”,直到“七七”四十九日,稱為“七盡”。“七盡”之后,過七結束,孝子脫去孝服,方可進入鄰居家門。
凡過七都要祭獻,有家祭、墳祭兩種儀式。俗話說,“人活著無日子,人死了有日子”,指的就是喪后四十九天里這逢七必祭的日子。其中,“一七”獻饃,“二七”獻糕,“三七”獻面條,“四七”獻火燒(即餅子)。這四天在家中死者靈位前擺上供品、燒香、奠酒、磕頭、焚表,進行家祭。“五七”最為講究,要到墳地里去獻餃子。男女至親孝子,于天不亮就起床,帶上供品、香表,再帶上若干個“五色旗”,“小黃傘”等紙扎到墳地里去祭獻。在死者墳前擺供品,燒香、奠酒、磕頭,最后將“五色旗”、“小黃傘”連同黃表一齊燒掉,其意為“五閻王”過傘。其余“六七”、“七七”可做家祭,祭品無定數。
  3、五十日祭。五十日是老人去世后的第一個重要祭日,時間從死者入土之日算起。這一天孝子要穿孝服,直系親屬、同族親友們都要參加,都要帶上供品。供品有糕點、花饃、面桃等。孝子要拿香表、清酒和殯葬時留下的五十日樓、花盆、花圈等紙扎。于午飯前齊集墳地,燒香、奠酒、磕頭、焚表,并將紙扎全部焚燒?;丶液螅餍⒆右獪蕚潴巯?,招待親友。
  4、百日祭。從殯葬之日算起,孝子們和直系親屬們全部參加,帶上供品、香表、冥幣等,齊集墳前,擺供品燒香、奠酒、磕頭、焚表,進行隆重敬獻,主孝子要置筵席招待親友。
  5、周年祭。有一周年、三周年、十周年三大祭日,時間都是從殯葬之日算起,其中一周年和三周年可做一般性祭奠,即到墳地擺供品,燒香、焚黃表與冥幣。十周年的祭奠最為隆重,這一天家中所有孝男孝女,本族親屬,外村的親戚至交都要前來參加。有錢有勢的家庭,還會請來鼓樂助興,有的還借此機會在墳頭立碑。親屬們齊集墳地,擺上所有供品,有桃狀饅頭、糕點、水果、各類蔬菜等,還要有綢緞布料縫制的衣服、被褥、鞋帽和搖錢樹、聚寶盆、金元寶、紙錢、冥幣等各類紙扎。在死者墳前磕頭、燒香、奠酒、焚表、燃放鞭炮,最后把所有祭品全部燒掉。
  至此,人生禮俗全部結束。
  人生禮俗是在社會文明的進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斷發(fā)展起來的,其講究是多種多樣的,演繹出的故事也是千奇百怪的。盡管在長期的沿襲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沾染上一些過于繁雜并帶有功利和迷信色彩的成份,然而其核心宗旨卻是極為明確的,那就是弘揚忠孝道義,傳播真誠友善,形成良好行為規(guī)范,使人性更加善良,家庭更加和諧,村風更加淳厚,社會更加文明昌盛。人民群眾創(chuàng)立了這些禮俗,也在不斷地變革這些禮俗。隨著時代發(fā)展步伐的加快,隨著人們思想意識的快速提升,那些與社會進步不相適應,與人類新型世界觀相悖逆的講究和習俗,必將被逐漸剔除,一個更加積極健康,更加富于朝氣,充滿激情的新的人生禮俗將會風行于世,成為人人喜愛、家家躬行的新的社會風尚。

 
上一篇:返回列表
下一篇:八、其他葬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