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文化典故

政出私門
作者:   發(fā)布時間:2020-11-04    瀏覽:

[典源]  《史記·晉世家》:晉平公十九年,齊使晏如(入)晉,與叔向語。叔向曰:“晉,世也。公厚賦為臺池而不恤政,政在私門,其可久乎!”晏子然之。

  [典義]  “政出私門”,晉平公十九年,齊國派晏嬰出使晉國,曾與晉大夫叔向交談。叔向說:“晉國正逢衰世,君王只知向百姓收取高稅建筑亭臺瑤池,而不顧念國政,政治大權(quán)皆出私家,國家命運豈可長存!”后人遂將“政出私門”引申為“政出多門”,謂中央政府或某一級的領(lǐng)導(dǎo)軟弱無力,權(quán)力分散。正如《晉書·姬興傳》所說:“晉主雖有南面之尊,無總御之實,,宰輔執(zhí)政,政出多門,權(quán)去公家,遂成習(xí)俗。”

 ?。鄣鋵崳? 從公元前558年晉悼公逝世起,晉國六卿(即韓、趙、魏、范、中行、智)日益強大起來,晉國家政權(quán)一天天衰落下來。難怪晉平公四十年,吳國延陵季子出使到晉國,與趙文子、韓宣子、魏獻子交談后,他便對人預(yù)言:“晉國的國政,最后要歸韓、趙、魏三家所有。”

   時間過了五年,到了晉平公十九年,齊國的著名政治家晏嬰,出使來到晉國。他與晉大夫叔向交談,叔向告訴他:“晉國正逢衰世,君王只知向百姓收取賦稅,建筑亭臺樓榭瑤池,而不體恤民情,關(guān)心國家大事,國家的大權(quán)都落到卿大夫手里,政出私門,其國家命運焉能久存!”

  果真如叔向、晏子所講,晉國以后,政出私門、政出多門的事屢見不鮮,越來越多。昭公六年,晉國韓、趙、魏、范、中行氏、智伯的勢力已十分強大,晉頃公已無力駕馭這“六卿”了。公元前517年,魯國季氏把魯昭公趕出了國外。晉國是當(dāng)時的霸主,按理說應(yīng)予過問此事。衛(wèi)國、宋國也出面要晉國接納魯昭公。可是晉國“六卿”之一的范獻子,接受了魯國季氏的賄賂,卻不讓晉頃公接納魯昭公,結(jié)果魯昭公就沒有能來到晉國。公元前514年,晉之宗室祁奚孫與叔向子兩家不和,在晉頃公面前互相揭短。六卿欲弱晉公室勢力,便乘機滅掉了祁奚孫和叔向子。之后,又不經(jīng)晉頃公同意,便把其封地私下分為十縣,各封其子為縣令大夫。公元前512年,晉頃公卒晉定公立,晉國君王的勢力每況愈下,更加衰弱。定公十一年,魯國的叛臣陽虎逃奔到晉國,趙簡子主政,不但不予問罪,反而將其收留下來。定公十二年,趙簡子與邯鄲午因五百個奴隸的問題,引發(fā)了午與中行寅、范吉射聯(lián)合攻趙的四卿火拼戰(zhàn)。結(jié)果,由于晉定公的率軍參與,擊敗了范氏和中行氏,雙方逃到了齊國。定公三十年,晉與吳王夫差在黃池會盟,由趙簡子隨侍晉定公,由于膽怯不敢與夫差爭伯,結(jié)果連霸主地位也永遠地失去了。公元前458年晉出公十七年,智伯與韓、趙、魏共謀,私分了范氏和中行氏的封地,劃歸四家所有。引起晉出公的不滿,他自己又無力解決,只好求助于齊國和魯國,出兵以討伐四卿。四卿恐懼,便聯(lián)合起來,攻殺出公。出公逃出晉國,死在了去齊國的路上。智伯怕引起民憤,又立昭公的曾孫驕為晉君,是為哀公。哀公是個傀儡,晉國國政皆由智伯獨專。智伯的專橫獨行,引起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共憤,于是三家又聯(lián)合起來,消滅了智伯,分了他的全部財產(chǎn)和土地。到了晉幽公時,晉君與韓、趙、魏三家卻完全顛倒,不是韓、趙、魏朝晉君,而是晉君反倒要定時不定時地去看韓、趙、魏之君。這時,晉國已名存實亡,其政治皆出自韓、趙、魏三家。因而,便有了“政出私門”或“政出多門”的典故和成語。

上一篇:萃于三族
下一篇:中央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