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郝家山
作者:楊浩有   發(fā)布時間:2019-04-28    瀏覽:861
  郝家山位于窯院村南一里處,從山西側(cè)名叫四溝的溝壑中攀援而上,至山頂后有一方圓十余里的洼地。注地中間平坦,四周有梯田,山間有泉水,土崖上有窯洞,足見很早以前這里便有人居住。洼地中有一墳丘,當(dāng)?shù)厝朔Q為閣老墳,墳中埋的是哪位閣老?此山為什么叫做郝家山?密院村民有這樣一個傳說故事。
  相傳,元朝末年,曲沃縣城西關(guān)巷有一位名叫郝修已的青年書生,他自幼刻苦好學(xué),立志科考成名,因嫌縣城人多噪雜,想要尋找一處幽雅僻靜的地方安心讀書,于是就由東韓村南行八里,經(jīng)密院村來到紫金山頂。他見山頂有一平坦之處,樹木茂盛,野草豐美,泉水甘甜,蔚然清秀,便請人在這里掘密結(jié)廬,住了下來。數(shù)十年后,元朝滅亡,到了大明洪武九年,朝庭舉行科比,他赴京趕考,獲明經(jīng)科天下第一名,朝庭授予戶部給事官職。
  郝修己雖擔(dān)任高官,但他清正廉潔,始終不忘自己是平民出身。他忠君愛國,樂善好施,常常以自己的薪俸周濟部屬和百姓們。對于其他官吏的貪財和不法行為,他也常常予以痛斥,甚至對皇帝的過失也敢不留情面,凈言直諫。他清廉耿直的名聲威震朝堂,連皇帝都時??渌麨橹艺?。
  到了永樂年間,京都正在修建皇城,永樂皇帝任命郝修已擔(dān)任工程監(jiān)督官。他見數(shù)萬民工居住在簡陋的工棚中,生活十分困苦,特別是飲水更是十分奇缺。那時,工地上每天雖然有幾百輛馬車從西山運水,但路遠(yuǎn)人多,加上工程需水量大,根本顧不上民工喝水,民工們常有因缺水而干渴致死的。郝修己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決心要為民請命。他來到京城鎮(zhèn)撫使羅振的府上,說明情況后,請求派兵丁在民工住處掘幾眼吃水之井。羅振把眼睛往上一翻說:“我是受命保衛(wèi)京城治安的,民工吃水的事與我何干?再說,你是監(jiān)督工程質(zhì)量的,民工們的死活自然也與你無關(guān),何必多管閑事!
  郝修已一聽急了,大聲說:“我們都是朝庭命官,為國分憂、為民解困乃是份內(nèi)之事,怎能說是多管閑事!今天你若不派兵掘井,我便死在你府中! ”說完,拿了條繩子,搭在房梁上,準(zhǔn)備自縊而亡。
  恰好這時,永樂皇帝微服私訪,來到鎮(zhèn)撫司,見此情景,便問羅振是怎么回事?羅振吱吱唔唔,郝修已連忙跪下,將事情原諉如實相告。永樂皇帝一聽大怒,立即命郝修已處死羅振,帶領(lǐng)軍士到民工住處掘井?dāng)?shù)眼。很快,成千上萬的民工都能及時飲到水,不再受干渴之困。大家對郝修己非常感謝,工程進度加快,工程質(zhì)量也不斷提升。永樂皇帝見郝修已一心一意,為國為民,克已奉公,鞠躬盡瘁,不斷為他加官進爵,最后讓他做到刑部郎中,郎中雖不過五品,但百姓們都尊稱他為“郝閣老”。
  郝修己在京城做官幾十年,從不謀私利,他的子女們都還在家鄉(xiāng)務(wù)農(nóng)經(jīng)商,他與老伴二人住在京城,沒有房產(chǎn),沒有商鋪,年近古稀時,因體弱多病,決定告老還鄉(xiāng)。
  他的請求得到了永樂皇帝的恩準(zhǔn),于是,他將平時使用的鍋碗盆瓢、茶具煙具,以及舊衣舊被,裹在一個大包袱內(nèi),雇了輛馬車,與老伴乘車離開京城,向家鄉(xiāng)走去。一路上,認(rèn)識他的人都向他問候,打招呼,看到他衣衫破舊,行李簡樸,人們都很驚訝。認(rèn)為像閣老這樣名聲顯赫的人,為官一生,衣錦還鄉(xiāng),應(yīng)該是車馬喧囂,金銀滿載,前呼后擁,八面威風(fēng),不料竟是一輛破舊馬車,拉著一個叮咣亂響的大包裹,與老伴圍坐在馬車上,迎風(fēng)曬日,如同逃難一般??吹饺藗円苫蟮难凵?郝修己卻絲毫不介意,反而昂首挺胸,滿面笑容,一付自得其樂的樣子。
  誰知,就是這樣的行裝,也會招來奸佞們的猜忌,有一個曾受到郝修已斥責(zé)過的貪官,向皇帝密報,說郝修已回鄉(xiāng)時,車上裝了一個大包裹,里邊全是金銀珠寶,足有幾萬兩?;实勐犘帕俗嬔?派軍土飛馬將郝修已攔回,命他返京檢驗行裝。郝修已連人帶車被帶回到金殿上,當(dāng)著滿朝文武大臣,當(dāng)場打開包裹,一件一件地將包裹中的東西陳列在眾人面前。皇帝和大臣們一看,頓時傻了臉,那個舉報他的貪官幾乎羞得無地自容。此時,又見郝修己從包裹中拿出一錠二十兩重的銀子,說:“老臣一生的俸祿都周濟了窮苦百姓,僅剩這二十兩紋銀,是我回家的路費,這些器具和衣物便是老臣的全部家當(dāng),若皇上和朝臣們懷疑老臣有私蓄,可任意去查。”
  永樂皇帝看后大加贊賞,連聲稱贊說:“郝愛卿真是清正廉潔的好官!像你這樣嚴(yán)于律己,克己奉公的忠臣真是千古罕見,實堪為本朝表率! ”說完命宦官拿出筆墨黃絹,當(dāng)場揮毫寫下“操持清介,明刑弼教”八個大字,對郝修已予以褒獎。
  郝修己謝恩后,永樂皇帝又說:“郝愛卿這般清廉,平生無積蓄,又未置田產(chǎn),回家后將以何生活?靠什么養(yǎng)老?如何安度晚年? ”郝修已回答說:“老臣家中有兒女,他們都有生計之能,老臣回家后,靠他們養(yǎng)老送終,自會顧養(yǎng)天年。”
  永樂皇帝說:“兒女們并無官職,生活原本艱難,倘他們自顧不暇,又如何孝敬于你,朕不能眼看忠臣為國一生,老了卻窮困潦倒,無力養(yǎng)老,這樣吧,朕將你青年時讀書的紫金山賞賜與你,此山田地、樹木、物產(chǎn),或耕種收獲、或采集變賣,盡歸你所有,供你養(yǎng)老或留與子孫后代,也算略表朕體恤忠良,愛惜臣民之心吧!”
  郝修己再次跪拜,叩謝皇恩,然后辭別眾朝臣,依然乘馬車返回曲沃老家。數(shù)日后,永樂皇帝派大臣持圣旨來到曲沃縣府大堂上宣讀,明詔將紫金山恩賜于郝修已。圣旨中明文昭示:紫金山中,東至大水峪,西至照殿峪,南至石門界,北至沙坡,方圓數(shù)十里盡為郝家私產(chǎn),每年只須交5斗賦稅,別人不得侵占,并令郝家子孫,盡力孝敬好郝愛卿余生,保護好這片山林田產(chǎn)。
  圣旨宣讀后,縣令來郝家祝賀,并親自帶人上山丈量勘察,豎起界碑,寫好契約,留于郝家。從此,這座山便被叫做“郝家山”,一直留傳至今。
  再說郝修已接了圣旨后,想再次登山一觀,一則要重游青年時的讀書之地,二則要親眼見證一下這片皇帝恩賜的山林田產(chǎn),子女們立即套好馬車,扶父親乘車南行。郝修已起身后,兒女們商議說:“老父親為官一生,這樣輕車簡行實在寒酸,別人家當(dāng)官的回家后,一出門便是前呼后擁,金銀滿載,而且他們多為地方小官,咱們的老父親受皇帝恩賜,名聲顯赫,如今告老還鄉(xiāng),出門時僅有一車一馬,家人相隨,行走在大街上,讓鄰居們看見,定會恥笑不已。隨后子女們想了個主意,買了幾口大木箱,箱中放滿了磚瓦,雇了十幾名抬夫,兩人抬一口木箱,遠(yuǎn)遠(yuǎn)地跟在馬車后面。因木箱沉重,抬夫們彎腰躬背,渾汗如雨,發(fā)出了吭唷吭唷的呼喊聲,一路上招來了許多百姓圍觀。大家都發(fā)出了嘖嘖地贊嘆聲:“還是人家郝閣老,做了大官,發(fā)了大財,出門上山,都抬著十幾箱子金銀財寶,真是威鳳啊....”聽著人們的議論,子女們覺得洋洋得意,很有面子。
  快到山跟時,馬車停住了,見后邊跟上來十幾個抬木箱的人,郝修已立即下車,站在道上問:“你們抬的什么?”
  抬箱人說:“拾的金銀財寶,給您閣老妝人啊。”
  郝修已一聽,立即沉下臉來,大聲斥責(zé)說:“誰讓你們妝人啦!我一生清廉,越簡樸越光彩,無端的擺闊氣,顯威風(fēng),那才是丟人敗興!都給我抬了回去,不要跟著我! ”
  子女們見老父親發(fā)了怒,立即跑過來,說:“老父親,您先看看箱中裝的是什么,再發(fā)脾氣好嗎?”
  說著讓人打開木箱,然后說:“這箱中裝的全是磚瓦,我們原想,皇上將此山賞給我們,我們從此要常年在山上耕作,所以,提前備些磚瓦,建一小屋,以做天陰避雨所用。”
  郝修已一聽,覺得孩子們想得周到,于是轉(zhuǎn)怒為喜,說;“我還以為你們是在故意炫富擺闊,既是為長遠(yuǎn)打算,為父錯怪你們了,那咱們就抬上磚瓦一起上山吧!”
  說完,他柱著拐杖走在前面,一行人抬著木箱順小水溝口進山,緩緩而上??斓缴巾敃r,坡陡路滑,十分難走,子女們要攙扶父親,郝修已推開他們說:“那些抬木箱的人十分費力,你們可去替換他們,千萬別讓他們累壞了。”說完,他也走到第一個抬木箱的民夫身旁,伸出左臂,手抓木杠,使勁地幫助他一齊用力。山頂上有一溜石板臺階,原是過去上山人為了行走方便,簡單開鑿出來的,有數(shù)十丈遠(yuǎn)。郝修已扶著拾箱人,一步一步地踩著臺階,費力地往山頂攀登,因用力太大,他右手柱著的拐杖,竟在石板臺階上擰出了許多深深的石窩。
  從此,在現(xiàn)在叫做觀音山的山峰南側(cè),與西邊叫做張家山的山峰之間,那溜石板臺階便被叫成了“閣老臺階”,那臺階上的凹狀痕跡,村民說是當(dāng)年郝閣老上山時留下的拐杖印。
  從大明永樂皇帝賜封開始,郝家便在山上墾荒種田,延續(xù)數(shù)代。郝修己死后就葬在了山上,山上便有了那座閣老墳,他們后代子女堅守田園,保護山林,世世不息。至大明萬歷年間,曲沃縣令沈公,接到朝庭均田旨令,來此丈量田地時,聽說了當(dāng)年永樂皇帝恩賜山林的原由,肅然起敬,說:“先帝的詔令不可違背,郝家的公德不能隱晦。”便在郝家子孫保存的契約上加蓋了封印,讓山林繼續(xù)歸郝家所有。并命人勒石豎碑,立于山間,碑名“恩賜紫金山碑記”,由進士商丘令呂乾健撰文,邑人鐫刻,此碑保留至今。
  數(shù)百年后,郝家后繼無人,有外省逃難者來此定居,墾荒種田,直至上世紀(jì)五六十年代,山中二三十戶人家陸續(xù)從山上遷出,移居于窯院村。村民們談起郝家山,都會講出許多郝閣老的故事,正是郝閣老的清正廉潔贏得了村民們的敬仰,讓人們世世銘記,代代流傳。

注:此文材料參照吳紹雄先生譯注《恩賜紫金山碑記》,并由許芳、云廷珍等先生提供。


 
上一篇:撖大悅畫燈
下一篇:闖王拜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