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

堯都溝·堯都村
作者:楊浩有   發(fā)布時間:2019-04-28    瀏覽:
  過去,方城村南一里處有一小村子,村名“堯都”,因此緊挨著方城村東的那條溝也叫成了“堯都溝”。這個村子很小,在建國初期,村中尚有三五戶人家,后來都遷入到方城村,村子也就不復存在。這么個小村子,為什么會叫“堯都"?難道和三皇五帝中的堯帝會有關聯嗎?因沒有任何記載,自然無從考證,但當地卻流傳著一個關于堯和舜的故事。
  相傳很早很早以前,帝堯接替帝嘗做了部落首領,堯家住在陶唐,就是現在洪洞縣北的陶唐峪,所以號“陶唐氏”。堯治理的地方在平陽,就是現在的臨汾,所以臨汾也稱為“堯都”。堯很善于治理天下,時常到民間巡察,關心人民疾苦。有一天,他帶著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從平陽往南部巡察,來到曲沃北部的崇山南側,見這里四季分明,百姓安居樂業(yè)就住了下來。那時方城村東邊這條溝還不深,溝中有一股泉水,叫做金水,金水甘甜清澈,且水流很大,不僅能為兩岸居民提供飲水之便,還能使大片農田得到及時灌溉,加上這一帶村民勤于耕作,善于漁獵,所以生活平和而富庶。
  堯見這里地富民殷,便和兩個女兒一起住了下來,和當地百姓一起耕種田地,并教民化德,崇尚禮儀。
  幾年后,堯覺得自己年歲大了,要找一個賢能高超的人來接替自己管理部落,于是,就發(fā)出公告,號召人們推舉賢能人士。過了不久,有人向他推薦舜,說舜是一個德才兼?zhèn)涞娜?可以做他的繼承人。
  堯打聽到舜正在歷山一帶種地,便到那里去尋訪。
  舜原是古冀州人,他父親是個瞎子,母親早已去世,父親又為他娶了個繼母。后來繼母生了個兒子,為了能讓親生兒子繼承全部家產,繼母時常與他的父親密謀,要害死舜。然而舜卻極為孝順,對待瞎爸爸和后母非常恭敬,不僅從不惹他們生氣,還將自己親手耕種的糧食和捕撈的魚蝦,揀最好的交給父母享用。舜的孝心,在歷山一帶廣為流傳,人們都夸舜是一個品行極高的青年。
  為了能親眼見到舜,堯越過紫金山,一路往東南走去。他邊走邊訪問,這一天來到一座土嶺上,遠遠地望見那里有一群農夫正在耕地,他走過去,站在田頭仔細看。只見農夫們都手扶著木犁,前邊駕著黃牛,黃牛喘著粗氣,非常吃力地拉著。農夫們跟在犁后,一邊彎腰弓背,使勁地推著木犁,一邊揚起手中的樹枝,不斷地往黃牛身上抽打,嘴里還不停地吆喝著。
  這時,堯突然看見農夫中有一青年,挽著褲腿,赤著雙腳,手中拿著一根木棍,犁拐上掛著一個用荊條編成的爛簸箕,他也一邊用力地推著木犁,一邊使勁地吆喝著黃牛。黃牛停住不走時,他手舉木棍,使勁地敲打著犁拐上的簸箕,讓簸箕發(fā)出哐當哐當的響聲,用來震驚黃牛,催著黃牛繼續(xù)拉犁。黃牛走走停停,青年不斷地敲打簸箕,還要使勁往前推犁,盡管累得滿頭大汗,卻從不忍心將木棍抽打在牛身上。
  青年的舉動讓堯極為感動,他覺得這個青年如此愛惜牲畜,一定是一個非常善良賢德的人。于是他向其他農夫打聽這個青年的姓名,農夫告訴他,這個青年叫舜,是從歷山走來,幫助他們耕田的。
  堯一聽非常興奮,心想,一路尋訪舜,不想竟在這里遇到了,而且第一眼就讓他見證了舜的賢能。他像久渴遇到水一樣的親切,一下子就跑了過去,拉住舜的手說:“舜啊,我可算找到你了。”舜停下手中的農活,見眼前站著一位慈祥而又透著睿智的老人,不由地升起一股敬意。當他知道眼前站著的竟然是部落首領堯時,便立即伏地叩拜,懇請堯給他以教誨。
  堯扶著舜,二人一起蹲坐在田間,親熱地攀談起來。
  堯問舜:“別人都嫌黃牛拉犁不用力,用樹枝抽打它,你為什么只敲簸箕而不打黃牛呢?”
  舜說:“黃牛拉犁,原是幫助自己耕田,收獲的糧食,自己盡情地享用,而黃牛卻只能吃大量的草,黃牛這般辛苦,若再用木棍去抽打它,實在是不忍心啊!”
  堯說:“你能這樣對待黃牛,可見是很有愛心的。其實,耕田和治理部落有著同樣的道理,部落首領要帶領百姓們共同幸福,就要不斷地鼓勵他們,教化他們,要他們勤奮勞作,不要偷懶。要鼓勵百姓,就要喚起他們的意志,催動他們的激情,而不能摧殘他們的肌膚,傷害他們的身體。你有這樣的愛心,就具備了治理部落的賢德,我年齡大了,想讓位與你,由你來做部落首領,你可愿意? ”
  舜說:“我還年輕,見識很低微,還不具備做部落首領的才能,我愿意跟隨賢主,從賢主那里學到更多的才智。”
  于是二人告別眾農夫,一起向堯的住地走去。
  堯和舜相遇的地方,位于歷山以北百里之處,是現在翼城縣南部西間鎮(zhèn)和沁水縣西部中村鎮(zhèn)之間的一座黃土嶺。數千年來,這座土嶺一直被叫做“逢遇嶺”,相傳就是當年堯和舜相遇過的地方。
  再說堯帶著舜回到住地后,決定把自己的一個女兒嫁給舜,通過他對女兒的態(tài)度進一步考察舜的賢德和才能。那時,堯住在溝中的土窯洞里。當堯見到兩個女兒后,便指著舜對她們說:“我要把你們中的一個嫁給這個青年,你們誰愿意?”
  大女兒娥皇和二女兒女英,一起瞪大眼睛看著站在密洞中的青年。只見他身材修長,眉清目秀,眼神中透露著精明和強干,臉龐上流露出謙恭和溫和,不由地都起了愛慕之心,便一起點頭,表示愿意嫁給他。
  堯有些為難了,他非常喜歡這兩個女兒,而且她們都到了要出嫁的年齡,那么該讓誰嫁給舜呢?
  他思索了一會,想出了個主意,決定試試女兒們的才情,讓她們公平地爭出高低,這樣一方面可以不使女兒傷心,另一方面也可以為舜確立一個賢惠而又富有才智的內助。
  主意想好后,堯拿出兩碗黃豆交給兩個女兒說:“你們二人各拿一碗,同時放入鍋內,加水、生火、煮豆,在一炷香的時間內,誰能先把黃豆煮軟,誰就嫁給舜。”說完,堯帶著舜到窯洞中去談話,兩個女兒在院子里點好香后,便同時開始煮豆。
  娥皇性格沉穩(wěn),做事有條不紊。她支好鍋后便生起火,然后拿來柴禾,慢慢地一根一根地往火上放。她不想浪費木柴,總是等一根木柴快燒完時,再添上另一根,火苗雖很小,卻都舔著鍋底,鍋里的水慢慢地開了,黃豆在鍋中翻滾著,發(fā)出了咕嘟咕嘟的響聲。
  女英性格急躁,做事風風火火的。她支好鍋后,抱來一大鋪子柴禾,生火后,大把大把地往火上添柴?;鹬煤芡?火苗子從鍋底躥出來,有半人來高,鍋中的水很快開了,冒著突突的熱氣,豆子在鍋中使勁地翻滾著。
  半柱香后,娥皇從鍋中拿起一粒黃豆,放在嘴里,試著一咬,豆子已經快軟了。她想知道妹妹煮的黃豆是否也快軟了,便悄悄地走過去看。
  這時恰好女英見柴禾燒完了,又出去抱柴禾,不在鍋跟前。娥皇掀開鍋蓋,拿出一粒黃豆,放在嘴里一咬,豆子還很硬,一點都沒有煮軟,而且鍋中的水也快熬干了。娥皇心想,如果再煮下去,豆子一定會燒糊的,于是她趕快舀了幾碗涼水,倒進鍋里,然后蓋好蓋子又回到自己的鍋跟前。
  女英抱柴回來后,見娥皇的柴禾也快燒完了,便丟給她一鋪,自己又去抱來一鋪,回來后不知道娥皇給她鍋中加了水,只顧加柴燒火,繼續(xù)煮豆。
一炷香著完了,堯和舜一起過來驗看。娥皇和女英把各自的鍋端到堯跟前,讓堯品嘗。堯和舜從兩個鍋中各拿出一小把黃豆,見黃豆都漲得很大,而且都皮爆花開,放在嘴里一咬,都很軟、很香。
  品嘗完黃豆后,堯說:“你們兩個煮豆的過程我們都看到了,煮得都很好,而且都能在一柱香內完成,可見你們都具備了在規(guī)定時間內把事情做好的才能。你們雖然性格不同,但做事都會動腦子,想辦法,而且還能互相照顧,達到預期的目的。既然分不出高低,我現在就決定,你們兩個一起嫁給舜,做他的妻子,輔助他做一個賢明的首領。
  娥皇和女英愉快地答應了。
  本來,娥皇用小火煮豆,容易使黃豆開花、煮軟,而女英用大火煮,使黃豆外皮繃緊,熱氣透不進去,反而不容易煮軟,只是,中間娥皇在鍋中加了幾碗冷水,讓沸水降溫,才使黃豆很快煮軟,所以兩人才能同時完成。這一煮黃豆須用小火,切忌大火的方法在曲沃一帶民間廣為流傳,直到今天仍然是人們普遍都能認識到的一個常識。
  后來,舜帶著娥皇和女英到部落各地去巡查,堯也回到平陽一帶去辦理部落里的大事。
  隨著時間的推移,方城村東這條溝在洪水沖刷下,不斷加深加寬,當年堯住過的土密洞早已沒了蹤跡,人們從溝中搬到西側土崖上,建房、耕田定居下來。出于對堯的懷念,人們把這個小村子叫做“堯都”,把這條溝也叫做"堯都溝",一直流傳到現在。

注:此文材料由退休教師呂斌、解長生等先生提供。
下一篇:返回列表